央行提醒:谨防借“数字人民币”之名进行诈骗

自深圳、苏州、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试点数字人民币以来,数字人民币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数字人民币在成为热门话题的同时,也成为了不法分子的攻击目标。 各种打着数字人民币幌子的诈骗手段被翻新。 不法分子利用部分普通公民对数字人民币缺乏了解、想积极参与的心态,打着“数字人民币”的旗号进行诈骗,造成公众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提醒公众提高风险意识,避免轻信,防止利益受损。

记者了解到,近期不法分子利用数字人民币实施诈骗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虚假推广,即以数字人民币推广为幌子,进行传销诈骗活动。 犯罪分子成立所谓“数字货币DCEP研究小组”,并在微信群中宣传数字货币由“商业银行和民间机构同时推广”,民间机构“多层次推广”福利”,并使用他们提供的“E-CNY”。 支付码即可参与促销活动。 犯罪分子仍在鼓励群内所有人向朋友和其他商家进行推广,声称只要推广成功,就可以获得“双层福利”。 此外,不法分子还在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中盗用官方材料,甚至编造新闻稿、伪造会议场景等,混淆真假信息迷惑消费者,最终骗取消费者资金后逃之夭夭。

二是假理财,即不法分子利用数字人民币名义在资产平台上进行交易活动。 近期,部分机构冒用中国人民银行名义在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上以“DC/EP”或“DCEP”交易相关数字产品。 中国人民银行提醒,所谓个别机构冒用中国人民银行名义在资产交易平台开展“DC/EP”或“DCEP”交易,可能涉及诈骗、传销等行为。 请广大群众注意识别和预防。

三是虚假短信,通过发送虚假数字人民币活动链接进行诈骗。 2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柳园派出所接到举报称,因点击假冒数字人民币活动链接被骗1万元。 当地警方获悉,2月11日,付先生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数字人民币试点发行预约信息报名活动,但当时并未报名参加。 没想到,第二天,付先生的手机就收到了一条“数字人民币预约登记”的短信,并附有网址。 付先生信以为真,点击了该网站。 随后,根据系统提示,付先生将1万元转入所谓“已注册”的银行卡。 随后,冷静下来的付先生就感觉有些不对劲了。 他查看银行卡余额,发现卡内有1万元已经转出,于是赶紧报了警。

那么,消费者该如何避免此类骗局呢? 中国人民银行提醒消费者,应牢记以下五点:一是数字人民币正处于试点阶段。 除数字人民币官方活动中奖通知链接外,不要信任和下载安装其他来源的所谓“数字人民币APP”; 人民币将不再要求消费者在数字人民币APP、银行APP之外提供注册账号、密码、支付密码等认证信息; 第三,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相当于纸币和硬币。 无论何时何地,提及用数字人民币盈利、返现、参与“数字人民币兑换”交易都是诈骗; 四是警惕假冒应用程序和假冒银行信息,不要访问或回复假冒网站、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以免感染病毒或信息泄露。 第五,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组织都无权知道消费者的密码。 消费者可以拒绝任何索要数字人民币APP登录和交易密码的请求,谨防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公安机关工作人员骗取密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