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股权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也是借助外部力量提升自身的绝佳机会。 在股权融资过程中,初创企业应保持冷静和谨慎,遵守游戏规则,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并谨慎选择投资者。 如果操作得当,股权融资将成为一桩“美满婚姻”,企业将利用资本跨越到更大的舞台,也将为投资者带来应有的回报。
随着我国A股进入全流通时代,在PE盈利效应的刺激下,各类资金纷纷投资PE,全民PE时代即将到来。 2006年,一些业内大佬喊出“风险投资的春天已经到来”,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创业企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初创企业的股权融资环境从未如此良好。 即使PE面临寒潮,初创企业股权融资的环境依然良好。 一些素质好的初创企业,在大环境的刺激和逐利者的游说鼓动下,会失去冷静,甚至犯下低级错误。 如果公司经营不善,不仅不能帮助公司股权融资向更高层次跨越,反而会成为公司发展的障碍。 以下四个常见错误尤其值得初创公司参考。
错误一:傲慢
近年来,各路资金纷纷涉足股权投资领域,不少初创企业突然发现自己资源稀缺,甚至有数十家机构找一家公司融资。 在这种氛围下,一些初创企业会自觉不自觉地扩张,而不会正确定位自己。 第一个表现就是傲慢。
投资前的傲慢往往表现为限制投资决策的时机和限制尽职调查的范围。 一些傲慢无礼的话经常充斥在我的耳边,比如“你必须在几个月前就做出决定,否则就没有机会了”、“价格就这样了,不用说话,配额就可以”现在不能分”,“这些材料涉及商业秘密,无法提供,更不可能查账。” 全球稍有实力和经验的投资者都对公司的这种做法感到非常反感。 无论多么好的公司,都应该遵守游戏规则。 投资者毕竟是投资真金白银,向投资者开放必要的信息是公司的义务。 换个角度思考,企业会在没有经过严格供应商认证的情况下支付大笔采购预付款吗? 同样,投资者只有经过必要的尽职调查后才能进行投资。 听完公司描述的美好未来后,投资者会签署支票进行投资。 这更多的是一个“传说”,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初创企业应该更善待认真的投资者,这体现了他们的专业精神和对投资者(LP)负责的态度。 投资者能够负责任地对待投资者,未来也会负责任地对待投资项目。 而且,企业的嚣张气焰往往对融资无益。 傲慢会被投资者认为是一种融资策略,会被理解为企业的无知和缺乏自信。 真正自信的公司绝不会拒绝投资者的尽职调查。 我们早年参与了一家国企改制公司的投资。 该公司规模较大,在当地影响较大,但对我们尽职调查非常配合,在材料提供和信息披露方面基本不存在障碍。 这笔投资后来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投后傲慢表现在公司出现不好的情况时不沟通、不主动汇报情况,盲目回避、拖延。 当投资项目出现问题时,投资者和负责该项目的投资经理都会感到压力,但我相信绝大多数投资者不会一味考虑自己投资资金的安全而忽视公司的生死存亡。 。 道理还是可以理解的。 只要公司积极沟通,解释原因,不回避矛盾,积极解决问题,投资者一般都会配合公司。 相反,有的公司出现问题后,抓住投资者做老鼠夹的心理,一再挑战投资者的底线,使投资者采取极端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严重影响公司的运营或甚至崩溃。 投资者一般不参与企业经营,在信息获取和企业控制方面肯定是弱势一方。 但如果双方完全对立,创业者可能没有投资者那么多筹码。 毕竟投资者的投资是一个投资组合,这个项目的损失可以用其他项目的利润来弥补。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这个企业可能就是他的一切。 一旦崩溃,多年的心血就化为泡影。
总之,在股权融资中,企业与投资者是一种商业、互惠互利的关系。 傲慢不仅是对投资者的不尊重,也是对企业本身的不尊重。
错误二:付出最高代价的人获胜
一些初创企业在选择投资者时会遵循价高者胜的原则。 谁给出的价格最高,谁就会选择谁迅速做出决定。 有些公司甚至采用招标方式。 作为商业原则,本身没有问题,但投资机构付的钱是一种价值,而其背后的资源、品牌、价值观和行为也是一种无形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就像结婚。 你不能只嫁给给你最多嫁妆的人,而忽略其他人。 显然,出价最高的投资者并不能保证公司会选择合适的投资者。
价格最高者获胜,这体现了公司的傲慢,也表明公司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投资者。 很少有公司除了钱之外什么都不缺。 除了解决融资的资金需求外,初创企业普遍希望投资者在打通产业链、嫁接政府资源、完善内部管理、上市咨询、并购等方面提供帮助。 即使公司不指望从投资者那里获得除了钱以外的资源,它至少也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合作的投资者。 因此,企业需要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投资者,并对候选投资者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 首先要调查投资者的背景、资本规模、市场声誉、主要合伙人团队、投资理念和偏好、投资了哪些公司等。 其次,要了解投资者能够带来哪些服务,这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证明。 最后,还需要了解投资者的行为风格。 毕竟,双方至少还有几年的合作时间。 如果彼此不配合,势必会产生矛盾,影响公司的正常运作。 调查渠道包括公开信息、行业协会、机构已投资的公司、投资者的合作伙伴、其他投资者等,也可以直接列出企业需要了解的问题供投资者回答。
企业还应适时拜访投资者,采访重要合作伙伴,增加感性认识。 真正有实力的投资机构不会拒绝这种尽职调查,相反,他们会欢迎。 这也是投资者展示实力的机会。
错误三:愚弄与被愚弄
在股权融资过程中,企业不要“愚弄”投资者。 “捏造”投资者有两种类型:粉饰当前的业务业绩,或夸大未来的业务预测。 在投资者全方位尽职调查下,洗白业绩很难不被发现。 粉饰业绩往往会适得其反,损失本来可以进行的投资。 有些投资者可能相信“忽悠”未来的表现,但一定会签署相应的对赌协议。 一旦发现业绩差距较大,投资者就会按照协议行使其权利,公司不但不会受益,反而会影响运营,有的企业家甚至会失去控制权。 而且,能够被公司“忽悠”的投资者一般都是不合格的,不合格的投资者会给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此外,企业还应谨防被投资者“忽悠”。 在全民PE时代,“李鬼”式的投资者并不少见。 很多投资者总是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背景雄厚、资本雄厚、政府资源雄厚等等,最常见的“忽悠”就是:我们和证监会有关系,上市就可以了。在我们的未来。 这种说法基本不靠谱,大家不要当真。 如果你把这句话作为选择投资者的重要依据,那你就离上当不远了。 上市的关键是公司的运营。 投资者可能有一些渠道让相关人员了解公司、认识公司的价值和特色。 然而,无论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如何,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上市需要经过三个中介机构。 证监会上上下下的手续很多,最后还要经过IPO审核委员会。 在当前证监会加强信息披露、严把经营业绩真实性审核的背景下,包装上市更不可能。
企业股权融资时还要谨防咨询机构的“忽悠”。 由于一些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担心在融资过程中亏损,于是聘请咨询机构代理融资事宜。 这本身很正常,但企业对顾问也应该有一定的考虑。 咨询机构经常会针对企业的一些问题给出如何处理的建议,其中很多专业性很强,咨询机构不一定有足够的专业能力。 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在咨询机构的建议下非法增加注册资本,或者在不适当的时机仓促进行股改。 这些问题处理不合理,将成为未来上市的障碍,不利于融资。 事实上,这些重要事项应该在融资后与上市中介机构和投资者充分协商后处理,完全不会影响上市进程。
错误四:贪婪,小事失大
在股权融资中,双方应该有起码的契约精神,投资人应该承担投资不成功的风险,企业不应该因为发展得好而后悔。 有一家处于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 投资后,企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这位“聪明”的创业者觉得原来的融资价格便宜,自己吃了亏,于是想方设法利用海外销售平台留住利润,找各种借口搞乱财务,逼迫投资者回购退出。 其实投资者很清楚公司的伎俩和目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回购退出。 一方面,在投资上,PE作为金融投资者确实是弱势一方。 在企业和大股东的刻意阻挠下,我们维权非常困难,坚决维权的结果基本是双输。 投资者不想做“怨妇”,在实现一定回报的前提下选择退出。 更重要的是,投资人已经彻底看透了这位创业者。 无论一家公司有多么有前途,它都需要一个有头脑、有结构的企业家来领导。 一个小结构的企业家不可能做成大企业。
表面上看,这位创业者得到了,但他可能失去的更多。 首先,他失去了诚信,至少在投资圈里是这样。 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 当公司未来再融资时,理性的投资者会非常谨慎。 其次,他失去了时间和机会。 根据我们的测算,该公司2010年的实际业绩就达到了上市要求,如果早点下定决心规范,应该早就上市了。 但现在,大的经济环境不好,上市的小环境也不好。 真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家店了”,上市和不上市的区别远不是筹集一笔资金那么简单。 上市后,意味着公司有了更大的舞台、更高的平台、更多的手段来应对公司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变化。 有理由假设,如果这位企业家境界更高,企业的发展一定远比现在好。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