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真伪难辨?央行给出反欺诈提示

中国日报8月27日电(记者周兰旭)如何辨别金融产品的真伪是广大金融消费者关心的问题。 8月26日,在2022年“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做理性投资者、做好金融网民”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为金融消费者提供防诈骗提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于文健介绍,为了辨别金融产品的真伪,中国人民银行总结了一套金融消费者防范金融诈骗的提示,即就是“看、问、检查、检查、不检查”。

“一看”就是看理财收益率、存款利息是否合理。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同志曾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 如果回报率超过6%,就会出现问号; 如果回报率超过8%,那就很危险了; 做好失去所有本金的准备。

“第二个问题”是遇到财务疑虑时向正规金融机构或金融监管部门询问。

“三查”即查金融机构是否具备业务资格许可、查金融产品是否合规、查金融广告是否违法违规。

“四不”是不相信未知信息、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打开未知网络链接、不轻易汇款。

对于金融产品的查询方式,于文建表示,网上查询金融产品的便捷渠道有很多。 例如,可以通过中国金融网查询银行业的金融产品信息。 各类基金管理机构和产品的基本信息可通过中国证监会资本市场电子信息披露平台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信息披露页面查询。 相关保险产品信息可在中国银保监会官方网站或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方网站查询。

于文健提醒金融消费者:金融诈骗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受害人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保留报案凭证,并及时向相关金融机构寻求冻结账户等帮助。

“总之,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盲目相信高回报、一夜暴富的神话,记得选择正规渠道和产品,坚决远离非法金融活动。” 于文健强调。

于文健介绍,2022年“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做理性投资者,做优秀金融网民”,人民银行将针对养老金领域非法存款和拉客、金融诈骗等行为、电信诈骗、非法代理等维权等侵犯消费者权益、危害金融稳定安全的行为,重点进行风险提示。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网信办联合打造“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做个理性人”活动品牌《投资者当好金融网民》对提高公众金融素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9月,四单位将继续联合开展金融宣传教育活动。

于文健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向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宣传基础金融知识和金融风险防范技能,深入开展风险提示,防范非法金融活动。 倡导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借贷,推动共同建设金融健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 引导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自觉抵制网络金融谣言和金融负面能量,共同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更好分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王毅介绍,为切实落实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保护银行保险业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银保监会研究起草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早期阶段的公众。 目前,《管理办法》正在根据社会各界反馈意见进行修订完善。 预计今年内发行。

我国人民银行两年一度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从2017年的63.71、2019年的64.77上升至2021年的66.81。处于中上水平,在G20国家中排名靠前。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