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的金融骗局

素材整理:李继川

庞氏骗局”起源于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1882-1949)的人,他是一位意大利人,1903年移民到美国。他在美国做过各种工作,其中包括一名画家,他想使一笔财富。 他曾因伪造文件在加拿大服刑,并因人口走私在亚特兰大服刑。 经过十多年的美国式致富梦,庞氏发现赚钱最快的方法就是金融。 因此,从1919年开始,庞兹隐瞒了自己的历史,来到波士顿,设计了一份投资计划,并将其出售给美国公众。 。

这个投资计划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投资一些东西,然后获得高回报。 然而庞氏故意把这个计划搞得非常复杂,让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经济体系一片混乱,庞氏趁乱而行。 他声称他可以通过在欧洲购买某种邮政票据并将其出售到美国来赚钱。 由于国家间政策、汇率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经济行为对于普通人来说一般来说不容易理解。 其实,只要懂一点金融知识,专家就会指出,这样是不可能赚钱的。 然而,庞氏一方面制造了金融谜团,另一方面又设置了巨大的诱饵。 他宣称所有投资都可以在45天内获得50%的回报。 而且,他还给了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第一批“投资者”确实在规定时间内得到了庞氏承诺的回报。 于是,一大批后续“投资者”纷纷跟进。

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近四万名波士顿市民像傻瓜一样成为了庞氏骗钱计划的投资者,其中大多数都是梦想致富的穷人。 庞氏小额总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 投资方面,平均每人“投资”数百元。 当时,庞兹被一些无知的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可尼(无线电发明者)齐名的意大利三大伟人之一,因为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金钱”。 庞兹住在一栋有20个房间的别墅里,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和特制的皮鞋,拥有几十根镶金的手杖,给妻子买了无数昂贵的珠宝。 他的烟斗上镶满了钻石。 当一位金融专家揭露庞氏投资诈骗时,庞氏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这位金融专家,称这位金融专家什么都不懂。

1920年8月,庞氏骗局破产。 按照他的承诺,他收到的钱可以购买数亿张欧洲邮政票据。 事实上,他只买了两件。 从此,“庞氏骗局”就成了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带来回报。 庞兹被判处5年监禁。 出狱后,他又做了几次类似的活动,因此在监狱里度过的时间更长。 1934年,当他被驱逐回意大利时,他试图欺骗墨索里尼,但失败了。 1949年,庞兹在巴西的一个慈善大厅去世。 这个“庞氏骗局”的发明者死时身无分文。

01

共同特征

尽管各类“庞氏骗局”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但本质上都有着继承自“老祖宗”庞氏骗局的共同特征。

低风险高回报反投资法则

众所周知,风险与回报的比例是投资的铁律,而“庞氏骗局”往往恰恰相反。 骗子往往以较高的回报率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却从不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 不同案例的回报率可能存在差异。 有些高得离谱。 例如,庞氏骗局承诺的投资可以在45天内获得50%的回报; 只有10%左右,但他非常强调“投资一定要盈利,不能有亏损”。 但无论如何,诈骗者总是试图设计一条远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投资路径,而不透露或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

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调补特点

由于承诺的投资回报根本无法实现,老客户的投资回报只能通过加入新客户或其他融资安排来实现。 这对“庞氏骗局”的资金流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因此,骗子总是想方设法扩大客户范围和吸纳资金规模,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流动和覆盖空间。 大多数骗子从来不会拒绝新资金的加入,因为蛋糕越大,不仅利润越可观,而且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也大大降低,骗局的持续时间也能大大延长。

投资知识的不可知性和不可复制性

骗子极力夸大投资的神秘性,保守投资秘密,并试图将自己塑造成“天才”或“专家”。 事实上,由于缺乏真正的投资和生产支撑,骗子没有可以深思熟虑的“赚钱之道”,因此尽量保持投资的神秘感,宣扬投资的不可复制性是避免质疑的有效方法。来自外界。 一。 当年,《波士顿环球时报》的记者曾撰文揭露庞氏骗局,却被庞氏批评为“不懂金融投资”。

投资的逆周期特征

“庞氏骗局”的投资项目似乎从来不受投资周期的影响。 无论是与生产相关的实业投资,还是与市场行情相关的金融投资,投资项目似乎总是能盈利而不亏损。 万亩造林计划似乎从来没有受到气候、环境、地理因素的影响。 麦道夫在华尔街的对冲基金在过去二十年也经历了数次金融危机。 这些投资项目似乎总是违反投资周期。 反常规功能。

投资者结构金字塔特征

为了给先加入的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庞氏骗局”必须不断向线下发展,通过诱惑、劝说、亲情、人脉等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从而形成一个“庞氏骗局”。 “金字塔”类型。 投资者结构。 塔顶的少数内部人士通过榨取底部和塔内大量参与者的利润。 即便是难以捉摸的纳斯达克前董事会主席麦道夫,也免不了招揽下线的老套,大量利用朋友、家人和商业伙伴开发“下线”,有的人成功“获得佣金”投资”“线下”发展出了新的“线下”,滚雪球般形成“金字塔”结构。

02

庞氏骗局案例——麦道夫骗局

伯纳德·L·麦道夫(Bernard L. Madoff,1938年4月29日-),美国著名金融经纪人、纳斯达克前董事长、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诈骗犯。 事发前,他是纳斯达克OMX集团提名委员会成员。

走进精英俱乐部吸引客户

棕榈滩乡村俱乐部成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是一家只有 300 名会员的高端犹太俱乐部。 申请成为会员,不仅要有足够的财富(会费30万美元),而且还要品行高尚,每年慈善捐款记录不少于30万美元。

麦道夫轻易地闯入了精英乡村俱乐部并吸引了富有的犹太会员。 麦道夫非常善于了解投资者的心理。 他故意制造排外气氛,实行“不准入场”的政策。 只有受邀投资者才能成为公司的客户。 这意味着成为麦道夫的客户有点像加入一个门槛很高的俱乐部。 有钱又没有介绍就不能进去。

这个策略非常成功。 对许多人来说,向麦道夫砸钱已经成为一种身份象征。 麦道夫从来不解释投资策略,如果你要求太多,他就会拒绝你的投资。

麦道夫的名字偶尔会在俱乐部的高尔夫球场和鸡尾酒会上被提及。 一些老犹太人称麦道夫为“犹太债券”,可以带来8%到12%的投资回报,而且每年都是如此,无论金融市场状况如何。 麦道夫曾自夸:“我在上涨的市场中赚钱,我在下跌的市场中赚钱。只有缺乏波动性才会让我束手无策。”

老朋友仍然撒谎

95岁的服装大亨卡尔·夏皮罗(Carl Shapiro)是该骗局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他与麦道夫相识近50年,并邀请麦道夫参加他的95岁生日聚会并与他一起旅行,甚至还带着他的曾孙玩。 夏皮罗的慈善基金会向麦道夫的基金投资了 1.45 亿美元。 此外,夏皮罗及其家人又向麦道夫管理层移交了4亿美元。

随着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麦道夫要求的最低投资额也随之上升,从最初的100万美元到500万美元,再到1000万美元。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俱乐部会员投资了麦道夫的基金。

由于稳定的回报,麦道夫的声誉与日俱增,会员以拥有麦道夫投资账户为荣。

骗局暴露

2008年12月初,麦道夫向儿子透露,客户要求赎回70亿美元的投资,导致他出现现金流问题。 12月9日,麦道夫突然表示将提前支付股息。 12月10日,麦道夫向儿子坦白自己其实“一无所有”,并炮制了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层压“庞氏骗局”,诈骗客户500亿美元。 10日晚,麦道夫被儿子举报,引爆史上最大诈骗案。 12月11日,麦道夫被捕。

事件发生前,人们信任麦道夫,麦道夫也没有让他们失望; 他们交给麦道夫的资金都可以获得每年10%的固定回报,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回报率。 但事实上,麦道夫并没有创造财富,而是制造了他拥有财富的印象。 客户不知道的是,他们丰厚的回报来自于他们自己和其他客户的本金——只要没有人要求返还本金,这个秘密就依然存在。 但当一位客户提出赎回 70 亿美元现金时,游戏就结束了。

截至2008年11月30日,麦道夫的公司账户中共有4800个投资者账户。 这些受骗的投资者包括对冲基金、犹太慈善组织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版的庞氏骗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大量改头换面的“庞氏骗局”也进入了中国。 20世纪80年代,我国南方出现了一种“老鼠社会”,这是“庞氏骗局”的翻版。 更为人熟知的“庞氏骗局”的改良版是各种传销。 中国的非法集资案件大多是“庞氏骗局”的再现。 一些突然暴富的中国商业奇迹,比如2007年被捕的26岁浙江富婆吴英,也利用“庞氏骗局”致富。 2007年的一力神事件也是类似的骗局,用新增的资金购买设备和蚁种来支付之前的投资者。 其他如万里造林,其实都是这个“古老”骗局的更新版,只不过“庞氏骗局”的45天投资回收期被万里造林改为8年。 其他的,比如向农民推销某种奇怪的农产品或养殖产品,然后承诺高价回报,都是此类骗局。

一般来说,那些在庞氏骗局中受骗的人很容易有让这个骗局继续下去的愿望,因为只要这个骗局继续下去,他们就可能继续赚取不切实际的高利率,并按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支付。 当完全退出骗局时,损失就会转嫁到后来的进入者身上。

然而,庞氏骗局虽然能够长期生存,但仍然是注定失败的。

因此,越早发现并破除骗局,造成的社会危害就越小; 并不是为了让设计骗局的人有更多的资金和更多的时间来期待奇迹的发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