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可的死因引起了媒体的猜测,所以不要再报道自杀事件,增添更多的伤害了!

图片[1]-李可可的死因引起了媒体的猜测,所以不要再报道自杀事件,增添更多的伤害了!-首码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

▲媒体报道了李玟家人的回应,呼吁外界停止猜测死因。

自杀报道一直是新闻道德问题的“重灾区”。

真相与速度、商业主义与专业主义、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的博弈,一直在考验着大众媒体和记者。

2019年4月17日晚,上海浦东新区一名男孩因与母亲发生争执,从卢浦大桥跳下身亡。 在此次事件的报道中,大部分媒体直接放出了跳桥的整个视频素材,没有任何马赛克。 更极端的自媒体,直接通过猜测,还原了母子在车里争吵的全过程。

2015年,一名14岁女孩手臂被砍数十刀。 随后,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接受治疗。 这时记者问她:“你手臂上为什么受这么多伤,你不觉得痛吗?” 女孩平静地回答:“很舒服!” 无独有偶,变成了“舒服自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十年来最令人费解的案例可能来自韩国。 2013年7月25日,一名韩国男子在社交网站上宣布,将于次日下午跳入汉江自杀。 得到消息的韩国电视台记者居然用摄像机“直播”了他跳河的全过程,但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

你可能听过新闻界和学术界对自杀报道指南的许多总结和反思。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一些自杀干预机构、记者协会、媒体机构的报道指南和调查结论,希望能够提供更多来自专业背景的报道建议,减少因不当新闻报道造成二次伤害的隐患。

01

报告自杀事件,提倡或避免的事情

1. 考虑新闻报道对受众可能产生的影响

您的故事可能会对弱势群体或与死者有联系的人产生影响。 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您可以提供获得支持的方法,或鼓励正在考虑自杀的人寻求帮助,您也许能够挽救生命。

2. 提及自杀的方法和背景时要小心

研究证实,报道的自杀方法细节可能会促使正在考虑自杀的人效仿这种行为,因此请执行以下操作:

避免提供太多细节。 事实上,记者在提供有关自杀方法的任何细节时应该小心谨慎。 报告中,虽然陈述自杀者的确切死因仍然可以接受,但仍然可以根据一些未经证实的线索直接猜测或确定死因,或者描述割腕工具、方法等。挂绳的方式、药丸的种类、数量等详细信息不予受理。

避免在标题中提及自杀方法。 因为它无意中促进并延续了这种类型的自杀,从而产生了模仿效应。

报道以前未知的自杀方法时要格外小心。 研究发现,使用不寻常自杀方法的自杀事件被广泛报道,随后模仿者迅速增加。 此类报告还可能促使人们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这些方法的更多信息。

请记住,有自杀倾向的人可能会出于“过度认同”而模仿这种行为。 弱势群体可能会同情或怀念自杀者。

永远不要说某种自杀方法是快速、简单、无痛或肯定会导致死亡。 尽量避免描绘任何容易模仿的东西——尤其是当所涉及的工具很容易获得时。

3.避免过于简单化

大约 90% 的自杀者在死亡时患有已诊断或未诊断的精神健康状况。 因此,记者在报道时应注意:

过于简单化自杀的原因可能会产生误导,并且不太可能准确反映自杀的复杂性。 例如,记者应避免在没有相关方正式回应的情况下暗示失业、关系破裂或丧亲之痛等事件是自杀的原因。

同样重要的是,不要忽视自杀的复杂现实及其对亲人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避免将自杀企图描述为可以很快恢复的事情。 不要让角色在几小时、几天或下一集中恢复正常生活。

4. 不要夸张地描述自杀或其后果

记者不应过分强调社会对自杀所表达的悲痛。 这样做可能会给人留下他们是在纪念自杀者而不是死者的印象。 将自杀视为一种可以避免的损失更能防止更多死亡。

一份探讨自杀对家人和朋友造成的情感损失的报告可能会促使有自杀念头的人重新考虑或寻求帮助。

5. 应以非热门报道为目标

不要将自杀者经常选择的地点标记为“热点”,或将特定地点或群体的自杀率可能增加标记为“流行病”。 例如,两个或两个以上自杀的人有相似的背景,或者生活在相似的地理区域,但这可能只是巧合。 因此,记者应该避免暗示可能不存在的联系。

记者应该小心,不要宣扬自杀会产生后果的想法。 例如,有人自杀后,欺负者会被揭露或被要求道歉。

写标题时,要仔细考虑标题内容的潜在影响,例如标题是否过于戏剧化? 自杀的方法有详细描述吗? 是否使用了耸人听闻的语言? 检查是否有不恰当的语言。

另外,尽量避免报道遗书的内容。 在短视频报道中,音乐的选择和使用要慎重考虑。 一些不恰当的情感音乐可能会导致过度渲染或煽情。

6.仔细考虑故事的地点和图形

一些自杀事件受到媒体的密切关注,但在可能的情况下,不要太高调地报道新闻,因为这可能会对弱势群体产生不当影响。

在选择和放置与自杀相关的图像时要格外小心。 例如,记者应该三思而后行,是否有必要附上一张死者的大照片。

另外,请尽量避免重复使用死者的照片,这可能会让死者的家人感到非常痛苦,并避免使用戏剧性或情绪化的图像和镜头。

尽量不要提及故事中的特定地点。 就像桥梁或悬崖,尤其是人们经常自杀的地方。

7. 进行必要的教育和通报

只要有可能,请尝试在报道中解决与自杀相关的更广泛的问题。 酗酒、心理健康问题和贫困等风险因素。 还要考虑自杀对那些因自杀而失去亲人的人可能产生的终生影响。 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该主题。

如果可能的话,记者应该强调自杀是可以预防的,有自杀念头的人可以寻求支持。

8. 采访死者家属时要谨慎

确保家人了解媒体报道可能造成的后果。 例如,记者在采访中可能不会使用家庭成员所说的每一个字; 其他媒体可以联系该家人; 社交媒体可能会收集、编辑和分发原始报告以及任何随附的图像或视频。

检查是否有遗漏任何信息。 如果可能的话,在发布故事之前与您交谈过的人进行第二次交叉核对。 突然的丧亲之痛会影响人们的短期记忆,他们可能难以回忆起日期等基本事实。 自杀受害者的家人经常抱怨报告的准确性,因此值得进行双重检查。

悲伤中发表的言论可能有些夸大。 因此,在权衡使用哪些引言或采访记录时,请尝试考虑到这一点。

要有耐心。 悲伤的人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问题或完全理解其含义。 另外,准备好根据死者当天的感受来改变采访的日期和时间。

如果家属拒绝接受媒体采访,请尊重他们的意愿。 在正常情况下,记者的坚持可能会被理解为骚扰。

与死者家属沟通时,避免表现出“过度认同”,尤其不要对死者家属表现出极端的同情心。 不要无意中增加某人的痛苦,或者给人留下你理解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的印象。 家人可能会对过于富有同情心的记者产生不健康的情感依恋——尤其是在长时间接触的情况下。

如果家庭中没有人愿意接受采访,请记住“间接”评论或意见,例如来自邻居的意见,可能会让自杀受害者的家人感到不安。 如果邻居正在猜测事件的原因,情况尤其如此。

02

在报道名人时,这些细节很容易被放大

1、再次强调明星家属也是普通人,隐私应受到保护,意愿应受到尊重

与普通人相比,名人的很多个人信息都是公开的,自杀后,网络上可能会充斥着她的传记信息。 但此时,记者应该提醒自己,严格区分名人与其家人的隐私界限。 举报涉及非公众人物时,未经对方同意,不宜透露相关真实姓名及涉及个人隐私的细节。 不要仅仅因为报道的对象是名人,就认为与之相关的所有人和一切都可以被公开。

有专家也指出,保护当事人信息不仅仅是不透露真实姓名那么简单。 记者需要确切地知道哪些细节可能会暴露他们的身份,例如他们在哪里上学,他们有多少个兄弟姐妹,他们是否来自单亲家庭,或者他们参加了哪个运动队,所有这些加起来可以让公众可查明相关信息。

事实上,无论一方是盲人、残疾人、老年人、极端事件的受害者,还是关系中的弱势一方,这种事先识别都是必要的。 这不仅包括上述描述,还包括对人物性格、社会关系、行为动机等方面的描述,这也可以减少因来源过于薄弱而导致报道不准确的风险。

2. 控制规模以尽量减少潜在危害

无论报道的对象是普通人还是名人,在自杀的情况下,都需要控制报道的范围或规模。 但就名人自杀而言,这个规模的边界可能比较难控制,如果把握不好,影响可能会更大。

比如,李玟自杀的诸多细节,以及对她抑郁症具体原因的追踪等等,其实并不适合“深究”,也不应该发展成为对抑郁症患者的猎奇行为。沮丧。 这不仅伤害了家庭,还加剧了广大粉丝和抑郁症患者的负面情绪。

记者不应该为了让新闻更有趣而报道这些细节,而应该仔细权衡哪些信息是必要的。

例如,可以保留能够引起公众关注并鼓励相关机构介入的有用信息; 明显会对受害人及其家属造成伤害的信息应当删除。

3、验证报告内容,确保信息准确

媒体在涉及名人去世等事件时,通常更注重时效性。 在这种情况下,保证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即使这意味着失去优先发表的机会,保持耐心也是明智的选择。

4. 做到公正、客观,同时体现人文关怀

在报道名人自杀事件时,我们既要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又不能偏袒任何组织、机构和团体,给所有群体发声的机会。

当报道的对象是名人时,媒体可能会特别小心,不要选择对当事人有潜在敌意的记者,当然最好不要选择心情强烈的悲伤情绪的记者。 李玟多年来的形象一直不错,但如果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名人,在报道时保持客观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值得提醒的是,确保客观性与体现人文关怀并不冲突。 记者也是人,也有情感。 尤其是在报道对象已经去世的情况下,更应该给记者以言语表达人文关怀的空间。

当然,上述提示或要求也适用于普通民众自杀的报道。 但由于名人的影响力较大,媒体或记者更容易在这些细节上犯错误,后期可能会影响到更多的人。

03

结语

在各项举报规范中,对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保护占据核心地位。 但即便如此,新闻道德失范的案例每年仍然引人注目。

原因之一是,从记者实践的角度来看,很多报道规范在实践中很容易受到内外部影响而变形。 比如同一话题的竞争压力、热点的时效性要求、或者媒体和记者本身对流量的追求。 虽然这些都不是报道问题的借口,但记者在业务中面临的复杂环境应该被考虑在内。

与此同时,当媒体和记者注视社会时,社会也在注视他们。 报告的发布就像离弦的箭,后续的连锁反应,无论好坏,最终都会反馈回来。

总而言之,面对突如其来的自杀悲剧,保持基本的克制和理性胜过千言万语。

(注:本文部分信息来自公众号新川研究会,已获得授权,具体请参见以下参考资料。)

参考:

1、新川研究院:记者该如何报道自杀事件?

2、全媒体派:媒体做新闻如何保护弱势群体?

– 阅读感言 –

图片[2]-李可可的死因引起了媒体的猜测,所以不要再报道自杀事件,增添更多的伤害了!-首码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

被解雇的专职撰稿人,这本知名杂志怎么了?

图片[3]-李可可的死因引起了媒体的猜测,所以不要再报道自杀事件,增添更多的伤害了!-首码网-网上创业赚钱首码项目发布推广平台

广播电视音像行业要发生变革吗? 裸眼3D风暴来袭!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