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信网络诈骗中,投资理财诈骗一直是最常见的类别。 不久前,江苏苏州警方通报了这样一起案件。 与其他投资诈骗不同,犯罪嫌疑人专门针对喜欢投资虚拟货币的人实施犯罪。 利用虚拟货币收益的波动性,很多人误以为是投资失败,直至血本无归。
错入虚拟货币投资陷阱 21万元仅剩2000元
来自苏州市相城区的刘先生是一名虚拟货币投资爱好者。 去年8月,一名自称是某投资平台客服的女士给他打电话,邀请他加入微信群,和专业人士一起玩虚拟货币投资。 刘先生听后非常感动。
受害人刘先生:因为我以前玩过(虚拟货币),所以进去看看。 后来他们的助理就一直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你要学,就得投入钱,也就是说你得先有资本,他们才能教你怎么做。
根据客服的指示,刘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rxex”的应用程序。 充值2万元后不久,他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连续下了2单。
受害人刘先生:后来他(客服)说,这次打小了,如果要打大,就多加点。 你的几万块钱还不够。 群里的人还说,几万块钱根本不够,得投资几十万到二十万。
看到群里有人贴出盈利截图,刘先生忍不住动心,投资了7万元。
受害人刘先生:他们只是买了(虚拟货币)涨跌,而不是买哪个币种。 他们玩了一整晚。 反正(账户上的)总金额大约是21万元。
不过,刘先生也高兴了一会儿。 第二天他想跟老师发财时,却接连输了好几次。 21万元的损失也只有2000多元。 被客服人员洗脑的刘先生认为这是一次投资失败,只好承认自己运气不好。 直到一周后,当他发现这2000元无法提取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
警方分赴五地全链条追查,捣毁诈骗窝点
接到刘先生的报案后,警方判断这是一起典型的金融投资诈骗案件。 此类诈骗犯罪链条通常较多,且有专业分工。 不仅有专门开发和推广欺诈网站或应用程序的公司,还有专门实施欺诈的团伙。 那么到底是谁诈骗了刘先生呢?
警方介绍,目前常见的金融投资诈骗手段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论男女朋友来突破受害人的心理防线,引导受害人投资虚假投资平台; 就是把有投资意向的受害者拉入投资理财群体。 在微信群中,诈骗团伙的业务员会冒充客户,在群内发布虚假的利润截图,以烘托气氛,吸引受害人投资其虚假平台。 刘先生就遇到了后一种情况。
苏州市公安局相城分局黄埭派出所副中队长 卢健:但是无论用哪种方法,都是一样的。 该犯罪团伙的目的是转移愿意投资的受害人,并将受害人的资金引入交易平台内。 之后观察受害人是否有继续投资的意愿。 如果无意,他们就会收割受害者的本金。
办案人员从刘先生的“带单老师”、“客服”等微信好友信息入手,经过缜密研判,确定湖北省武汉市的犯罪嫌疑人叶某、黄某涉嫌犯罪。的重大犯罪行为。
然而,叶某等人学历不高,也没有制作软件的经验。 虚假投资平台从何而来? 为了将这个诈骗链条上的团伙全部消灭掉,办案人员前往武汉、郑州、杭州等地开展工作。 经过半个月的侦查,该团伙的组织架构基本清晰:犯罪嫌疑人陈某等人开发具有后台控制功能的虚拟货币兑换软件(即诈骗软件),然后将诈骗软件出售给葛某等中间人。穆辰。 葛某臣等人随后将该诈骗软件出售给以贾某、黄某等人为首的多个诈骗团伙进行诈骗。
掌握这些诈骗团伙所在位置后,专案组决定集中抓捕,百余名民警同时赶赴湖北、河南、浙江等地收网。
行动中,警方抓获葛某臣、陈某、贾某、黄某等涉案犯罪嫌疑人93人,捣毁涉案窝点5个。
苏州市公安局相城分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王欣:包括这个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技术公司、技术推广者以及三个诈骗窝点,实现了对虚拟货币交易的全链条攻击平台。
虚拟货币兑换团以“不议价”欺骗你
警方介绍,此类投资诈骗之所以成功率较高,一方面是诈骗团伙针对的是有投资需求的人群;另一方面是诈骗团伙针对有投资需求的人群。 发送虚假赚钱截图来烘托气氛,让受害人逐渐放松警惕。
审讯中,犯罪嫌疑人贾某等人供述,该团伙中每个业务员均配备多部手机、十余个微信号、“助理号码”、“老师号码”与受害人联系,有的冒充顾客“角色编号”。 受害人在通讯群里认识的客服人员和群友大多都是“托儿”。
不仅如此,连所谓的“炒币者”、“老师”也是诈骗团伙成员自己扮演、包装的。 曾经扮演过“拿票老师”角色的贾先生,对虚拟货币交易知之甚少,他在群里传授的所谓交易经验全部都是从网上抄袭来的。
记者:目标客户相信你说的话吗?
犯罪嫌疑人贾:信就做。 如果你不相信,就不要这样做。 愿意的人可以上钩。
据办案人员调查,贾某等人指挥的所谓投资盈亏,实际上是账面上的游戏。 受害人的钱从转入平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进入了贾某等人的账户。
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检察院王海曼:事实上,被害人最初存入的钱当天立即就到了另一个电子钱包,这是平台实际控制的电子钱包。 换句话说,他的钱是在跟下属玩。 不管你怎么赌,其实都和我的钱没有关系。 这只是(受害者)帐户号码的变化。 所以,(嫌疑人)诈骗的意图还是非常明显的。
贾某、葛某、姚某、黄某等人因涉嫌诈骗罪被检察院提起公诉; 陈某等人明知他人实施诈骗行为,仍提供诈骗专用工具,其行为涉嫌协助信息网络犯罪。 活动犯罪也受到起诉。
反欺诈小程序精准推送,识别欺诈手法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更新快、欺骗性强、隐蔽性强。 钱一旦转移,想收回来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只有推进反舞弊进程,让反舞弊意识深入人心,才能及时止损群众。 江苏苏州的马女士前段时间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 幸亏她及时醒悟,在民警的帮助下才避免了财产损失。
今年3月,苏州市相城区的马女士在网上结识了自称是某公司董事长的刘某。 他很幽默,每天都会和马女士打招呼。 很快,马女士就对刘产生了好感。
马女士:他自称是区块链行业的,可以带我一起投资,而且还向我承诺,可以稳定盈利,不亏钱。 他每天都会给我发他的收入截图,当时我真的很兴奋。
在刘某的怂恿下,马女士点击了对方发来的链接,按照提示一步步下载App平台,并注册了账号。 然而,正当她准备充电的时候,却突然犹豫了。
马女士:(他的套路)和我之前关注的小程序反欺诈案件很相似,所以我觉得有点犹豫。
犹豫不决的马女士决定向社区民警寻求帮助。 警方发现,该App内容十分粗略,对应的公司地址、联系方式、经营范围也不清楚,无法从官方市场搜索下载。 他们证实马女士遭遇电信诈骗。 幸运的是,当地警方开发的反诈骗小程序宣传得很好,马女士没有造成任何财产损失。
苏州市公安局相城分局高铁新城派出所民警朱一清:小程序根据注册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等因素划分标签,结合当地警方信息数据来针对潜在的弱势群体。 精准投放反诈骗宣传信息和真实案例报道,以提高相应人群的反诈骗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