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诈骗紧扣“数字人民币+疫情”热点 沉阳警方公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

数字人民币”试点发行。 如果不使用的话,可能会违反防疫规定? 如果你接到警察的电话,听到上面这句话,你的内心有所感动,或者你很紧张,请继续往下看。 因为这是一种伪装成“数字人民币”的新骗局,防不胜防。 10月10日,沉阳市公安反电信网络犯罪侦控中心公布了最新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声称是“异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打来的电话

8月28日上午,市民郑女士接到自称“外地疾控中心”的电话。 对方称,郑女士是新冠疫情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对方询问郑女士,171开头的号码是否是郑女士的。 郑女士说没有。 对方称,该号码注册的手机机主是郑女士。 随后,对方以“协助调查”为由,将郑女士移送至公安局,并要求郑女士向“警方”核实。

随后,一名自称“某市公安局民警”的人联系了郑女士,郑女士报出了自己的身份证号等信息。 对方表示,郑女士名下的账户涉及违法案件,还声称如果不是郑女士本人,郑女士需要核实。 对方给了郑女士两个QQ号码,让郑女士添加。 添加成功后,对方通过QQ语音联系到了郑女士。 声音中,郑女士告知对方自己的银行卡号,以便对方“查案”。

“警察”要求下载“数字人民币”App?

随后,“警察”告知郑女士,其身份信息已被冒用,需要通过账户验证排除。 如何“消除”? 对方表示,郑女士需要下载“数字人民币”App!

于是,郑女士根据对方的要求下载了“数字人民币”App,并用自己的手机号码和银行卡号注册了App账号。 随后,郑女士按照对方的要求,将支付宝中的钱提现至建行卡。 与此同时,郑女士也退出了微信、手机定位、短信提醒。

很快,对方向郑女士举报了一个账户,并要求郑女士通过自己的“数字人民币”App向该账户转账8次,每次5000元,共计4万元。 8月29日上午,当郑女士向对方询问处理情况以及对方的报警号码信息时,对方犹豫了,郑女士感觉事情不对劲。 于是郑女士联系了110,警方称郑女士被骗了。 这时,郑女士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于是报了警。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新骗局紧跟“数字人民币+疫情”热点

据警方介绍,像本次案件一样,利用“数字人民币+疫情”热点的诈骗者不在少数。 警方为您总结“数字人民币”的四大谎言:

1、“假活动”:充值1万元体验数字人民币

某手机收到一条“数字人民币预约登记”短信,并附有网站链接。

由于前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有关“数字人民币试点发行预约登记”活动的推文,某某放松了警惕,点开了该网站。 随后,系统提示需要存入1万元才能体验数字人民币。 A按照页面提示进行了资金转账,过了一会儿资金就转账了,A就知道自己被骗了。

警方提醒:大家在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进入来历不明的“活动链接”或“活动页面”,不要在来历不明的页面填写任何个人信息或转账。

2、假流转:用数字人民币“验证”资金

B接到电话,自称是某市防疫人员。 对方表示,“疫情调查发现B违反防疫规定,涉嫌故意隐瞒风险地区行程,已被通缉”。 他要求B通过“资金核查”来核实自己的身份信息。

慌了,B与对方添加了微信好友,安装了对方发送的木马软件,并在对方的指导下开通了数字人民币钱包,先将银行账户中的8万元兑换成数字人民币,然后将数字人民币转移到犯罪分子持有的其他钱包中。 后来B意识到不对劲,联系当地疾控中心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警方提醒:真正的防疫人员绝不会询问财产等与疾病传播无关的问题; 他们不会询问银行卡号、密码或验证码; 他们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您转账或进行所谓的“资金核查”。

3、假公安:以开通数字钱包为由进行屏幕共享

C先生接到自称市政府的电话,称C先生名下的手机号码发布了违法信息,需要配合调查。 对方报出了C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银行卡号等信息,让C相信了。 随后对方转至“某市公安局”,声称C某涉嫌诈骗行为,要求其提供财力证明,并要求分享手机屏幕。

C先生根据对方的指示开通了数字人民币钱包,并将10万元银行存款充入数字人民币钱包。 对方在屏幕共享过程中窃取了C的交易密码等信息,然后立即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转账10万元。 3招就被转走,C​​惊觉自己被骗了。

警方提醒:真正的公安机关绝不会采用电话、视频连线办案,也不会索要资金证明。 任何自称检察官并要求转账的人都涉及欺诈。

4、假网站:声称可以投资、可以盈利,有炒作空间

有朋友向D推荐了“央行数字货币”交易网站,称“央行数字货币”价格实时波动,用户可以通过在线交易“央行数字货币”获利。

D登录网站,点击充值,显示“充值通道维护中,请联系在线客服充值”。 咨询客服后,他被告知将资金转入银行账户。

D有些怀疑,于是打电话给银行询问,确认这是一个诈骗网站。

警方提醒: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相当于纸币、硬币,不存在交易投机空间。 请大家不要相信利用数字人民币在交易所进行交易牟利等欺诈信息。 不法分子利用数字人民币热点和部分人的贪婪心理,设计虚假交易网站,伪造“良好的市场价格”,骗取资金。 被骗充值后,永远无法提取现金。

警方警报

1、任何单位或组织(如公安局、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不会直接要求您通过电话或电话等方式将款项转入指定的数字钱包、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短信。 请不要相信此类要求。

2、数字钱包名称由用户自行设定,并不一定代表对方真实身份。 请不要仅根据钱包名称判断对方身份。

3.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相当于纸币和硬币。 没有交易投机的空间。 请大家不要相信交易所数字人民币交易牟利等欺诈信息。 再次强调:“数字人民币”是试点发行,如果不使用可能会违反防疫规定?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沉阳晚报 沉阳新闻全媒体记者 杨硕)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