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鲜”数字人民币,谨防新骗局

近日在天津举行的世界智能大会上,数字人民币受到各方关注。 在智能设备和智能场景的推广中,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想要“尝鲜”数字人民币。 记者近日走访中国人民银行和天津多家大型银行,揭开数字人民币的“神秘面纱”。 面对新事物的同时,金融专业人士也提醒人们,要警惕少数不法分子借数字人民币之名开设的新型骗局

准入“门槛”严格

据参加世界智能大会的银行专业人士介绍,数字人民币就是把人们钱包里的纸币、硬币转换成数字人民币。 人们外出时只需要一部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即可完成支付。 不仅支持二维码(常见扫码支付)、NFC(常见触摸支付)等流行支付形式,还可以与可穿戴设备、SIM卡、IC卡等运营商设备结合。 使用数字人民币无需支付任何服务和手续费,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仍可正常使用。 对于商户和银行来说,数字人民币没有固定面额,使用时无需找零,商户无需提前准备大量零钱,接入不依赖于银行固定机器和网点。 此外,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 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包括支付、身份等信息,无论是第三方平台还是商家都无权“获取”。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数字人民币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运营效率、助推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获悉,数字人民币目前仅限于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10个试点城市和1个试点场景,天津尚未开放试点城市。 在试点城市和场景推广数字人民币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目前,试点地区的数字人民币尚不能在天津跨区域使用。

“尝试早期采用者”需要防止诈骗

随着数字人民币推广加速,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希望参与体验。 业内人士表示,少数不法分子正在利用新兴事物,设置新型诈骗手段。 部分地区已发现的骗局中,不法分子假冒银行,以“数字人民币兑换”名义发送短信,诱骗普通民众预约登记使用数字人民币,并在短信中嵌入“钓鱼”链接。短信窃取信息,造成群众财产损失。

银行人士强调,合法使用下,商户不会要求客户在数字人民币应用、银行应用之外提供注册账号、密码、支付密码等认证信息。 数字人民币相当于法定货币、纸币和硬币。 无论何时何地,对方提及利用数字人民币获利、返现、参与“数字人民币兑换”交易等均属于欺诈行为。 此外,人们还应警惕假冒应用程序和假冒银行信息,不要访问或回复假冒网站、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以免落入陷阱,造成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记者 刘颖超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