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上当受骗!征信恢复、“债务困扰”让黑产业金融消费者维权需走正道

随着金融服务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 但随之而来的缺点是,有些客户会因为各种原因逾期。 为了修复信用报告甚至不还钱,他们向所谓的“中介机构”寻求帮助,但最终可能会适得其反。

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银行信用卡、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从事放贷的金融机构都遭遇过“非法代理维权”中介机构的攻击,使得“逃债”更加猖獗和严重。 影响金融体系的正常秩序。

“这些所谓的中介机构谎称可以帮助客户处理这些事情,但实际上主要是通过伪造各种政府文件、形成债务事件来迫使金融机构妥协。” 非法行业现场联合会(AIF)理事会秘书长戴辉在接受壳牌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从目前来看,此类非法行业可能存在的时间较长。长期以来,但目前我国对此类非法产业还没有相对完善的应对措施。 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应当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金融监管部门和协会已经针对此类问题的加剧制定相关指导意见,旨在加强执法合作。

去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多地金融监管机构针对违法代理维权行为发出风险提示,并对相关中介机构进行清理整顿,防止更多金融消费者因信任而上当受骗。 “信用修复”。

伪造信件试图修复信用调查从一起案件中揭露了一个黑产团伙

“我之前的逾期并不是故意的,而是电信诈骗造成的。” 2021年底,妈妈金融客服接到一位客户的电话。 记录将从信用局删除。 对方还提供了警方调解书、法院判决书等相关材料。

拿到相关材料后,直属消费安全管理部安全调查经理冯强发现了不寻常的地方:这些材料有明显的造假迹象。 随后,在走访相关警方和法院后,冯强的怀疑也得到证实,所有信息均为伪造。

伪造文件不是小事,消费金融立即报警。 在多方调查下,隐藏在暗处的黑色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 客户委托杨某修改逾期记录,杨某声称“有人在里面”,并以每份合约1000元的价格向客户收取了数万元的手续费。

随后杨某某向客户索要电话卡、贷款合同等,伪造各种文件,并谎称客户本人与贷款机构沟通。 警方经侦查发现,伪造证件是其惯用手段,且有多名犯罪嫌疑人与之接触,形成团伙作案。 2022年,当地警方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 今年1月,消费金融立即接到破案通知。

戴辉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案件是维权中最常见的非法代理方式之一。 而且这些文件的签发地与所在地不一致,也增加了金融机构核查的难度和成本。 因此,一些金融机构在接到相关案件时不会认真核实,也给了这些黑中介“钻空子”的机会。

伪造文件不仅用来恢复信用,还帮助一些客户“逃债”。 另一位从事互联网征信平台的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近年来,这些黑色中介伪造文件的行为越来越猖獗。 不仅国家机构文件经常被伪造,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一些中介机构甚至伪造客户的死亡证明。 ,从而达到“逃债”的目的。

“债务麻烦” 麻烦频发真的能一笔勾销债务吗?

除了伪造信函之外,近年来“债患”事件频发,也给征信机构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所谓“讨债”,是指犯罪团伙帮助债务人恶意逃债的违法行为。 这些团伙以“反催收联盟”为名,打着能为债务人减债的幌子,向债务人传授降息、延期还款的“技巧”,怂恿、煽动债务人自愿避债,甚至以非法手段拒绝偿还债务,并从中获利。

分期乐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2022年5月,该公司发现因重病、贫困需要停止提醒的用户提交的50余份申请中存在诸多疑点:证明材料具有相同的模板并且不是用户自己提交的。 微信号言论都是同一个公司名称,来电的手机号码也集中在湖北同一个地级市,而用户的户籍实际上分布在全国很多地方。 随后,分其乐立即向湖北警方举报相关线索,并配合警方迅速抓获该团伙。

恶意投诉确实困扰着许多金融机构。 戴辉表示,一些“讨债”团伙并不伪造文件,而是主要抓住金融机构的一些薄弱环节,甚至挑衅收债员,以达到所谓“收集金融机构违法行为证据”的目的。 随后开始大规模的恶意投诉,使得金融机构面临大量投诉带来的监管指标考核压力。

“很多人认为人数多可以让事件得到更好的解决,但事实并非如此。” 华南某银行相关人士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银行信用卡、消费金融等也属于这些黑色产品。 目标。 一些中介机构会针对银行营销、催收等方面的漏洞进行攻击,但银行目前各个流程越来越规范,“钻空子”的机会越来越少。

上述银行家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在催收方面,目前银行几乎没有外包催收,而是通过短信提醒、语音通话、AI机器人通讯等方式进行催收。 如果上述方法无效,银行将直接提起公诉,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执行。

各类社交平台成为吸引客户渠道,打击非法生产司法解释仍需完善

多位受访机构人士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这些非法代理维权的中介机构主要活跃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向客户宣传维权代理的好处,以此来吸引那些已修复信用的人。调查和“逃债”。 目标客户。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短视频平台搜索“贷款逾期”一词,发现多条视频。 有些视频声称,因逾期贷款被起诉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 有视频称,银行已经开始拯救债务人,并传授与银行谈判的所谓“知识点”。 在视频下方的评论中,不少用户主动询问某家银行、某家金融机构是否“好说话”。

“除了通过各种平台招揽客户外,一些中介机构还会通过非法渠道买卖逾期客户信息,主动联系相关客户招揽业务。” 戴辉介绍,有的中介明码标价,但不承诺100%完成,而且如果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中介也不会退还相关费用,实际上是在欺骗客户。

事实上,近年来,“非法代理维权”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 2022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惩治讨债”,加大“讨债”团伙的违法成本。 中国银行业协会还发布了《关于防范银行金融业“非法代理投诉”风险的公告》。 与此同时,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行业也联合监管、公安成立了金融领域打击黑色产业联盟等组织,共同抵制“非法代理维权”的影响。 。

“目前对于这种黑色产业还没有进一步明确的司法解释,有待进一步完善。” 戴辉表示,非法代理维权可能长期存在。 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高不良贷款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此外,对于金融消费者来说,有银行人士表示,如果遇到问题想要进一步沟通解决,建议直接联系金融机构,双方有效沟通比较合适。 如果联系非法团队,非法团队可能会恶意阻断消费者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正常沟通渠道,导致消费者无法直接有效沟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帆

编辑陈莉

校对露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