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故事背后的故事 查找新闻背后的新闻

摘要:调查采访报道是新闻宣传中常用的形式,是记者增强脚力、眼力、脑力、文笔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从准确确定主题、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三个角度探讨如何做好研究式采访报道。

关键词:调查研究; 采访报告; 以问题为导向

调查采访报道是新闻宣传中常用的一种形式。 在媒体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全媒体时代,调查性采访报道越来越受到各媒体的重视,并在新闻宣传中被选择和模仿。

近年来,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为代表的一批中央媒体结合加强记者脚力、眼力、脑力、文字能​​力的教育实践,通过主题策划、研究式报道访谈、基于问题的分析和通俗写作。 实践,定期开设研究式采访报道专栏,推出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质量的好作品。

为全景立体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唱响新中国成立70年的昂扬旋律。歌颂新中国、奋进新时代,今年全国主流媒体都进行了“华丽”。 奋进新时代70年”为主题的大型调研式采访报道活动。结合两次参加此项活动的实践,笔者从三个角度探讨如何做好调研式采访报道:准确确定主题,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

1、准确确定主题,为做好研究式采访报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党的喉舌,各级党媒进行研究式采访报道,往往以“命题论文”的形式进行。 也就是说,记者在接受或选择这样的任务时,往往有一个预定的主题。 不过,宣传的主题并不是采访的具体话题。 调研采访的主题和具体写作内容由记者根据采访实际情况确定。

“波澜壮阔70年新奋斗时代”大型调研式访谈活动,其实“波澜壮阔70年新奋斗时代”是一个大命题、一个总主题。 记者的采访对象和去向都相对确定,采访时限和发表文章的期限也都约定好了。 记者只能在既定的“框架”内自由发挥。

因此,记者进行研究采访、准确确定话题非常重要。 可以说,选题是调研和访​​谈工作的龙头,是决定调研能否取得实际成果、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指导调研和访谈工作的目的和灵魂。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后,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明星村”。 从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近年来对沙洲村的报道层出不穷。

到村里采访时,笔者不仅为这个曾经落后的湘南小村庄的快速发展而兴奋,也发现这次很难写出一篇有特色的报道。 该怎么办? 笔者通过前期调研和了解,以“波澜壮阔70年,奋斗新时代”为主题,反复思考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生态农业、红色旅游等多个话题。 当地党委、政府“红与绿”同频共振求发展的脉络越来越清晰,印证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是一个给自己盖被子的人,但也给老百姓削减了一半。” 红军留下的这种宝贵精神至今仍然保留着。 传承,于是确定了传承“半条被子”精神、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的调研采访主题。

选题是方向,关系到研究式采访报道的成败。 事实证明,通过在调研前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预测调研活动中的亮点,筛选出公众关心的难点、疑点、重点、热点、焦点问题,我们也掌握了研究的重要和独特的方面。 研究和访谈的价值只能是有针对性的。

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连”是“波澜壮阔70年新奋斗时代”主题宣传的重点单位之一。 作为报纸上经常见到的老模式,这篇报道如何能够吸引军内外读者的关注,选题非常重要。 结合呈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背景,笔者觉得这次宣传不应仅仅停留在自己的所见所闻。 他决定用品味和解读的方法,让“老经典焕发新风”和“一花引百花开”两层含义,作为上下研究和访谈的主要方向。报告。

“大主题”引领“小主题”,“小主题”丰富“大主题”,从而引导观众获取更多信息,满足观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需求。 这两次活动由于选题的准确,为后续的研究采访和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研究式访谈报道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研究式采访报道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研究式采访报道最基本的理念之一。

调查报道不是简单的新闻事件或一般的动态报道。 一般针对某一先进人物、典型单位、重要事件和经历。 常用方法。

问题导向是解决问题的“风向标”。 在采访火箭军“导弹发射先锋连”时,面对该公司成立以来创造的无数个“第一”,笔者脑海中叠加的问号就像“十万个为什么”,是不是?每年是否可以分兵保持先进优先选拔,对标杆干部的调配是否有特殊考虑等等。 调查发现,该连官兵来源近年来不但没有利用特殊渠道,反而派出大批干部骨干带动兄弟连共同进步。 随着采访的深入,笔者通过案例分析和官兵感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这家连队为何能够一直保持先进等一系列“问”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是报告的一部分,抛出问题的要点,引起读者的兴趣,也是向好奇的读者询问“他们想问什么”并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

问题导向是打开疑虑之门的钥匙。 笔者在沙洲村调研采访时发现,群众对村里的一些做法感到“不满”。 比如,“半条被”红色景区建设过程中,有的村民刚刚改造了老房子,但为了凸显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政府要求他们统一搬迁。 调查发现,该村土地资源紧缺,对于统一规划打造景区品牌、完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实行集中生活也无可奈何。 此举推动了绿色旅游、教育设施等长效扶贫建设,确实是一个创新之举。 可见,调研和访谈中发现的问题往往是打开疑虑之门的钥匙。

问题导向需要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 在调研和采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玩数字游戏、释放各种“烟雾弹”等现象。 如果记者只记录表象而不主动猜测,就有上当受骗的风险。 在这两次调查中,笔者对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使其释放出应有的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进行研究式访谈,必须调查与研究并重,缺一不可。 如果只考察而不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如果只研究而不调查,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调查需要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研究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总结、判断,形成理性认识。 使两者形成良性互动的纽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

目前,有大量研究式的报告。 需要注意的是,记者在调研过程中若想“多问几个为什么”,获得采访主动权,就必须提前在不熟悉的领域“补课”,否则就无从下手。来发现问题。 如果不能提出问题,就无法解决问题,就很容易出现“无言无行”的尴尬。

三、深入调查研究,切忌只听“片面之言”

与职能部门的研究报告和论文相比,研究报告更注重事实本身,直指问题,语言更加通俗、活泼。

研究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研究地点、对象、方法等都有很多特殊性。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把群众关注的热点与上级关注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 方法和方法非常重要。

上述两次调查和采访需要15天的时间才能完成稿件写作,可以说时间紧迫,要求很高。 笔者及时确定了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即坚持实地走访与座谈会相结合、干部与群众相结合、书面材料与口头访谈相结合、典型经验与问题讨论等。 期间,他先后上班、上战斗阵地、下农民、下一线,采访了20多个涉案单位近百人。 由于报道的深度和温度,既“天线相连”又“接地气”,《半条被子暖江山》等三篇稿件在发表后获得了读者和编辑部的好评。发表于《解放军报》。

调查研究是记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秉承“未经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记者结合“四力”练好这一技能的同时,笔者认为以下两点需要警惕。

研究式访谈应避免“套路”。 实地走访与研讨会相结合这种常用的调研方式,难免存在被自上而下“考察”的可能:先召开研讨会,听指定人讲话,然后拿到报告材料,然后再进行调查。去预选的要点上走一走,最后听听“模板”总结。 这种研究表面上看起来很具体,但本质上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切忌只听“片面之言”。

研究访谈的研究样本要多一些。 只有大量的研究样本和丰富的材料,才能避免研究中的“盲点”。 因此,要利用好干群结合、书面材料与口头访谈相结合等多种调研方法。

“纸上谈兵总是肤浅的,我知道这件事必须付诸实践。”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新挑战,要敢于担当,让研究式采访成为新闻实践常态,为提高新闻舆论水平贡献力量。 为沟通、引导、影响力、公信力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