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事报道需处理好三个关系

摘要:时事报道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时事报道需要妥善处理“学与用”、“保护与创新”、“终检与前端检查”三方面的关系,从而有效提高时事报道的有效传播并达到最高标准。 以最严格的要求、最好的成绩唱响时代最强音。

关键词:时事报道; 新闻舆论工作; 有效沟通

时事报道是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时事报道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把核心事做核心事”,精心组织、精心谋划,努力以最高标准、最严格要求唱响时代最强音,和最好的结果。 本文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简要探讨了时事报道中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学习与应用的关系

我们常说,只有你想了解某件事,你才能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说,要做一件事,首先要在思想上理解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的完整科学理论体系。 它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蕴含着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具有显着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的思想特色。 只有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谋划思考军事新闻报道,才能真正报道好、达到我们的目标要求。 我们的学习,既要深入理论研究,又要结合军队发生的历史成就和变化,着眼国内国际大局; 我们必须关注当前局势。 对时代发展格局的研究,也必须围绕我国现代化发展这个轴心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深入融合、深入学习,更好地使习近平强军思想成为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灵魂和纲领。报告。 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记者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互相探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集思广益,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下坚实基础。扎实的时事报道。

做好时事报道,必须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线,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两个保障”,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牢记初心使命,强化责任,努力开创军事新闻宣传新局面。 对我们来说,就是走出办公室、走出大楼,走进部队、走进基层,亲身感受军营的新变化、新气象,感受官兵的新精神、新作风。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导下的军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稿件才会显得不空洞、不枯燥、不沉闷,我们的报告才会更厚重、更有力、更温暖。 2019年,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结合多项重大涉军活动发表《强化春潮出海——党中央、中央军委纪要》等多篇重点文章委员会和习主席关心人民海军建设发展》和《飞行员号角呼唤新时代——习近平主席回顾共和国武装力量》《阳光照耀奋斗远航——记录》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关心人民空军建设发展的重要指示》等,这些稿件既有思想深度,又有历史跨度,又有情感温暖,贯穿每一个细节,透着一股时代感一个个情感温暖的故事、一个个气势磅礴的场景,不仅全面展现了习主席统揽大局、把握大势、擘画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程。一支世界一流军队新征程的宏伟气势,也充分展现了全军官兵在强军思想指引下取得的卓越辉煌成就。 这些稿件播出后,起到了镇压群众的带头作用,产生了“压新闻界”、“扫屏幕”的效果。

二、要处理好诚信与创新的关系

坚持是我们新闻报道尤其是时事报道的基础和前提。 诚信的坚持程度直接反映了我们的报道方向是否正确、报道主题是否准确。 正气就是立场鲜明、立场坚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引导。 正气离不开创新,创新才能更好地正气。

创新是活力源泉,是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在时事报道中,我们积极探索创新稿件的语言表达、呈现形式、技术应用、传播渠道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比如,2018年,我们结合习主席检阅部队时对海军声纳兵点赞的重要细节,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检阅部队时接见的优秀官兵。制作并推出了短视频《习主席点赞军人》,取得了4亿播放量的好成绩。去年,我们参与策划并推出了重磅系列报道《强军思想》引领新征程》(13篇)以习主席会见官兵回忆的形式还原重要历史时刻,从基层角度宣传解读习近平强军思想。发展历程、意义生动展示了军事指挥员的光辉形象和风采魅力,凸显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真理和力量,全面展示了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进步。军队。 实践生动,成果丰硕。 系列文章播出后,迅速在全社会形成报道声势,唱响主旋律,聚集强大舆论正能量。 《习主席勉励我们不忘初心》《向太空越走越远》《面向生命的“第一粒扣子”》等手稿已被300多家企业采纳,新华社客户端已获得超过一百万的浏览量。 在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的报道中,我们制作了一个微视频《5-4-3-2-1,人民海军时代现在开始! ”,以习主席对海军寄语为主线,以24小时概念为切入点,通过声纳兵的12小时生物钟、雷达兵的经历与成长、补给舰班长的故事等故事欠女儿的债等,讲述了海军官兵“一无所有”的故事,“24小时”、“也是24小时”、“超过24小时”三个关卡循序渐进,输出了向观众传达理念——人民海军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24小​​时,稿件不仅点明了人民海军的目标,同时也以人民海军为缩影,展示了良好的形象我军是一支“强大、文明、和平的军队”。

在呈现形式上,视频以其独特的创意、生动的故事细节、娴熟的拍摄剪辑技巧,同时触动了观众的燃点和泪点,有效发挥了“入耳、入眼、入心”的作用。 视频一经播出,迅速吸引大量活跃转发,形成“刷屏效应”。 国家网信办开展全网推广,全网总浏览量已突破1亿次。 该视频还荣获第2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节优秀微纪录片作品奖。 2019年建军节期间,分公司策划推出短视频《献礼建军92周年:英雄初心》以小剪辑见大主题,细节中流露真情,并以四位“老英雄”的“新故事”为主线,通过质疑英雄的选择来探索个体人生价值的时代精神,实现核心报道与“”等元素的巧妙结合。 8月1日》、《英雄》、《初心》。 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达到118万。

3、要处理好终检与预检的关系。

时事报道传达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声音,发布有关党、国家和军队工作全局的权威信息。 因此,时事报道不能有差错。 一旦犯错,不仅记者的辛苦和心血付之东流,还可能产生难以挽回的不良影响。 确保时事报道零错误、零修改,需要确保每个节点的安全,绷紧“每一环都是最后一环”的弦。

对于记者来说,牢固树立“最后把关人”的思想意义极为重要。 这不仅是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更是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 首先要严格“按规矩办事”、“按规矩办事”,在各个环节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始终确保稿件的编辑、审核、发行在标准化流程轨道上运作。 无论手头的工作多么复杂,无论是什么原因,在处理稿件时都不能心存侥幸,更不能有“差不多”的想法,简化程序,简单处理一下。 如果不按照流程和要求进行,就难免会出现问题。 其次,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敏感性。 尤其是在处理稿件时,一定要坚持以“找茬”的态度进行校对和编辑。 即使是经过各级评审的稿件,我们也不能“迷信”。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时在审稿后发现一些问题的情况。 因此,要时刻保持“警惕”。

事实上,细心、细致、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作风,应该是每一位时事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一些同志的头脑中,常常有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有严格的编辑、审查和发行的程序和流程。 即使在检查站出错了,后面还有同志来检查! 但如果每个环节、每个检查点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后期处理稿件的同志,尤其是最终审稿人的压力可想而知! 有时在处理大型摘要和万字长文的要点草稿时,面对大量的数据和事实,编辑和出版商很难一一核实。 更多的时候,他们需要依赖对稿件来源的严格把控和校对。

因此,在强调出版商“最后把关人”的同时,要把把关门放在前面,从源头上验证每一个重要的言论、每一个事实、每一个数据等,找到源头,找到原文。 写完后还必须反复检查,才能有效从源头上堵住错误,尽量减少报错的可能性。 事实上,无论是编辑、出版商、记者,还是接触稿件编辑、发行每一个环节的人,都需要树立“最后把关人”的理念,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消除各种错误很重要。 隐患,提高报道质量肯定会有帮助。

(作者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新媒体办公室副主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