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填补金融教育缺口,填补缺口

互联网促进了金融服务向大学校园的普及,也为金融欺诈创造了机会。

校园金融诈骗频发,本质上是大学生反诈骗教育与金融数字化不匹配造成的。 大学生缺乏足够的金融知识来识别各种形式的电信网络诈骗。 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校园诈骗风险具有传播快、危害性强、隐蔽性高等特点。 大学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落入诈骗团伙的陷阱。

从校园贷款、票据诈骗到金融投资诈骗,金融诈骗一直盯在大学校园,层出不穷,蔓延各处,严重扰乱校园秩序。 更何况,大学生因财务诈骗而背负债务压力,最终被逼入绝境。 无数的黑灰团伙是校园金融诈骗的幕后黑手。 他们不仅手段多种多样,而且还掌握着大量的学生隐私数据。

洞察校园诈骗现状,填补金融教育空白,已成为监管和行业各方的共识。 如今开学,金融反欺诈教育显得尤为紧迫。 为了让大学生能够选修这门必修课,新浪数码、微博钱包和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近日联合发布了《大学生金融反欺诈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以全国高校2000余份学生问卷和访谈为样本,结合微博平台大学生金融诈骗数据,全面呈现当代大学生金融行为理念和金融诈骗现状。 新浪数码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了“互联网诱导投资赌博诈骗”、“校园贷取消”、“网购诈骗”、“信用卡、网贷套现”四种典型金融诈骗场景,并提醒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习惯观,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校园金融诈骗曾在互联网金融爆发时加速蔓延,并长期与监管和警方较量,后因国内常态化整治而衰落。 然而,一些金融诈骗组织不断更新诈骗手段,频繁更换马甲,“取消校园贷”等新的诈骗手段又开始浮出水面。 这给缺乏社会经验、防范意识淡薄的大学生带来了诸多风险和隐患。

校园是知识圣地,理应杜绝弄虚作假。

新的诈骗手段频频出现

高校市场相对开放,为金融诈骗获客、非法交易提供了便利。 《激光财经》在对多所大学进行调查后发现,金融诈骗主要渗透到大学校园线上和线下。 可以通过建扫、广告投放、发展学生代理、创业交流会等线下方式赢得学生的信任。 网络电信诈骗以理财、贷款、诈骗等为噱头,通过电话、社交渠道引诱大学生上当受骗。

多种诈骗渠道渗透校园,导致大学生遭遇财务诈骗的比例很高。 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68.7%的受访者表示知道财务诈骗,47.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或同学遭遇过诈骗,约2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或同学遭遇过诈骗。大学生损失5000多元。

在诈骗手段上,诈骗团伙从当前主流社交网络、网购平台入手,将诈骗门户嵌入到大学生短视频、购物、交友等日常生活娱乐中。 随着大学生反诈骗意识的增强以及浏览信息和接受服务的媒介发生变化,一些新的诈骗骗局也开始滋生。

报告发现,51.0%的受害大学生遭遇过社交平台诈骗,28.2%遭遇过短视频平台诈骗,31.4%遭受过电商购物诈骗经济损失。 诈骗场景方面,“引资赌博”、“取消校园贷”、“网购诈骗”等场景占比最高,分别占比54.7%、54.1%、50.2%。

有大学生向《激光财经》反映,去年以来,股市、基金市场经历了几波上涨。 很多大学生都听说购买基金可以保证盈利而不亏损,因此有强烈的投资需求。 这时,一些金融诈骗团伙设立资金托盘,诱导大学生投资,导致不少大学生生活费用不足,甚至背负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发现,遭遇财务诈骗的大学生中,硕士生和博士生遭遇诈骗的比例分别为60%和59%,本科生遭遇诈骗的比例为46% 。 本科及以下学历(主要是大学生和高职学生)中,分别有52%和36%的人遭遇过诈骗。 随着学历的提高,被骗的比例也随之增加,这说明大学生的防诈骗知识普遍薄弱。

工作中财务混乱

当我们拆解大学生金融诈骗事件时,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存在着高利贷、套路贷、数据泄露、洗钱、套现等金融乱象。 自互联网金融兴起以来,这些乱象在校园金融市场中早已存在。

从发展来看,大学生金融市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商业银行阶段,主要为大学生提供信用卡服务。 由于无法承受套现和逾期付款的压力,银行纷纷退出校园市场,最终未能打开局面。 由于早期金融服务普及率较低,校园金融诈骗的形式相对简单。

第二阶段是互联网金融阶段。 互联网金融公司和网贷平台选择以校园贷为切入点,积极拓展大学市场。 随着众多互联网贷款产品的渗透,高校金融市场空间被彻底打开。 第三阶段是严格监管阶段。 2016年以来,监管逐步收紧校园金融政策,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当互联网金融涌入大学校园时,供给和需求都高度扩张,金融乱象爆发式蔓延。 一方面,大量非持牌机构的消费分期、现金贷产品在校园内推出,刺激了大学生过度消费、过度消费的欲望,为一些套现、贷款相关的电信创造了空间。欺诈。 另一方面,大学生收入有限,经不起财务诈骗高额利润的诱惑,一步步落入诈骗团伙的陷阱。

报告指出,消费行为高级或高的学生更容易陷入财务欺诈的陷阱。 有过分期购物经历的受访者也表示,遭遇金融诈骗的比例较高,每月购物花费较多的大学生更容易被骗。

以校园贷款为例。 从非法校园贷到“取消校园贷”诈骗,都属于互联网金融诈骗的范畴。 校园贷被监管整顿后,诈骗团伙设计了“取消校园贷”骗局。 目前,“取消校园贷”骗局有两种方式进行。

一是针对有网贷经历的大学生,诈骗团伙以国家要求取消校园贷款、影响征信为由,诈骗大学生个人信息和财产; 其次,对于从未使用过校园贷款的大学生,诈骗团伙谎称“如果你的信息被盗,你申请了网贷并且逾期了,你必须还清逾期金额,否则你的信用报告将被删除”。被影响。

“取消校园贷”诈骗还涉及信息泄露、诱导贷款等问题。 诈骗团伙可以准确找到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并取得受害人的信任。 当受害人表示资金不足时,诈骗团伙还推荐其他贷款平台,诱导受害人借钱。 整个诈骗链条让受害人负债累累。

此外,票据诈骗也是大学生市场较为常见的诈骗形式。 骗子通过QQ群、微信群进行宣传,散发传单,以灵活、兼职、高额回扣为名,吸引大学生加入。 诈骗交易前期,会将本金连本带利返还给大学生,后期则以账户被冻结为由,继续诈骗大学生投资资金。 当大学生资金短缺时,诈骗团伙还向大学生推荐高利贷平台,谎称是自己的贷款平台,相当于用平台的钱还贷款,还可以收取佣金。

共建“无欺诈校园”

“无欺诈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这就要求校园金融服务回归理性,从根源上杜绝金融乱象带来的欺诈隐患。

新浪数码的一项调查发现,被骗后,70%以上的大学生会选择收集证据、报警维权,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较高。 大学生普遍希望建设“无欺诈校园”,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非常需要接受金融知识和反欺诈相关培训。

报告显示,在反舞弊知识获取和培训方面,学校教师是获取反舞弊知识的第一渠道,其次是媒体报道、网络图文宣传、公益广告。 约50%的受访者认为,亲友、线上短视频等方式传播相关知识,以及金融机构、公益组织的线下宣传也能发挥作用。

从现阶段校园金融反欺诈教育来看,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行业协会正在与学校共同打造“无欺诈校园”。 监管层面,经过对校园贷的持续整治,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网信办自9月起联合开展2021年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强调“一老一少、学生”的重要性。 ”等重点人群的知识普及和风险提示,帮助他们增强防范诈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协会方面,针对取消校园贷这一新骗局,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曾发布消费警示,提醒青年学生警惕“取消校园贷”骗局,不要将钱转入陌生账户。 有关部门和行业尚未推出所谓的“取消校园贷”操作,个人信用信息无法手动修改。 大学生借款后只要能按时还款,就不会影响个人信用。

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也参与校园反欺诈教育,通过走进校园、发布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活动,为大学生普及反欺诈知识。 作为《大学生金融反欺诈研究报告》的发起方之一,微博钱包表示将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优势,持续对大学生开展反欺诈教育。 同时,微博钱包也提醒大学生在享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同时,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多核实转账信息,相信官方信息,交友需谨慎。

上课铃声响起,行业各方将共同努力,维护“无欺诈校园”的安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